7月31日,由浙江工业大学和杭州佳炭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成的“氯乙烯合成用超稳低汞催化剂绿色生产及产业化”科技成果顺利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
本次成果鉴定专家组由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舒兴田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由挪威科技大学陈德院士、国家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副主任胡华龙研究员、中国化工环保协会秘书长庄相宁研究员、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张鑫研究员、厦门大学必威betway中文版入口袁友珠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校长张军教授、齐鲁石化研究院达建文研究员、内蒙古伊东集团东兴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马立民高工担任专家组委员。
成果鉴定会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李文军研究员主持。鉴定委员会听取了完成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所作的工作报告、研究报告、查新报告、应用报告等,审阅了有关技术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鉴定意见,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面向氯碱行业推进汞污染防治及我国《关于汞的水俣公约》履约需求,提出了乙炔法聚氯乙烯行业汞近零排放新思路,开发了超稳低汞催化剂及其绿色生产工艺。该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首创了动态浸渍和碳缺陷化学配位及多金属协同催化提升热稳定性技术,成果整体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同意通过鉴定,建议加快推广应用。
“氯乙烯合成用超稳低汞催化剂绿色生产及产业化”项目具体由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学科李瑛教授团队实施,自2012年底立项以来,团队立足国家重大行业需求,致力于解决中国氯乙烯行业用汞工艺中的汞流失带来的环保问题,历时10年,开发了新一代超稳低汞高效催化剂,催化剂单耗降低至0.5 kg/ton∙PVC,使用寿命达到13000小时,单台转化器产能可提升30-50%。提出了碳缺陷化学配位及多金属协同催化机制,提高了低汞催化剂的活性及耐热稳定性;并开发了动态浸渍负载技术,并研制了适用于浸渍法制备多相催化剂的智能负载机,解决了负载型催化剂浸渍过程中活性组分分散不均匀及难以有效负载的问题,同时解决了传统浸泡工艺中产生大量含汞废液的问题;该成果获中国发明专利8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了万吨级工业化氯乙烯生产装置示范,催化剂在山东信发、内蒙古亿利化学等十余家乙炔法聚氯乙烯企业得到了工业化应用,为乙炔法聚氯乙烯行业用汞量稳中有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在中国电石法聚氯乙烯行业涉汞过程的减量化无汞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为中国政府履行“水俣公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国家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亿利化学工业集团、内蒙古君正氯碱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东集团东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及专家受邀参加了鉴定会。浙江工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及必威betway中文版入口领导和项目组全体成员参加成果鉴定会。
合影